Thursday, August 25, 2016

姐妹们的下午茶

上周六姐妹一行八人一起去渥村周边的牛津小镇品下午茶。房子据说是1852年造的,现任屋主是英国人,买下了这栋老房经营餐饮,谁知反倒在渥村碰上了以前大半辈子没在英国本土碰到的女王。

姐妹们一路就叽叽喳喳兴奋极了。真是,偶尔把孩子托付给老公看管,自己结伴出街,再美不过。有了孩子以后最宝贵的之一就是自己的时间。
茶是一般的茶,点心自己在家也能模仿,不过咸甜两道下来,各种花色要做好,也不容易。有的姐妹顾着拍照,有的姐妹细细品味好回去也做出来,我,我在拍各有姿态的她们(*^__^*)


回到家,兔牙哥说和包仔相处好极了,午睡醒来安静喝奶吃水果,接着就督工,看粑粑装家具。我到家,最兴奋迎接我的是南瓜……包仔极为冷静,转身又找粑粑玩了。

Wednesday, August 24, 2016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

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天赋,你的是什么?
昨晚看完了《天才瑞普利》,神伤很久。汤姆·瑞普利说,如果时间能抹去一切,希望从借那件外套开始。我看完以后想,如果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找到他,告诉他,就算整个世界都仿佛不在意你,但还有一份爱是永远、是不变,你愿意接受吗,不知道一切会不会改变。
然后想,有一半的几率瑞普利会觉得那人是神经病,或愤激或蔑视,继续走在这灰暗的路上。但谁知道呢,谁能得救、在什么时候、怎样的契机,这都是秘密。

瑞普利说他的天赋是模仿,仿造笔迹,说谎。我回头想了想,平凡的生活,做饭和记录只能算作是爱好,并不觉得是天赋。但有一样,我是希望我拥有着的,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这个天赋,那就是爱的能力。

问兔牙哥观后感,因为是他先看起的。他说,好无聊的片子啊,好多废话-_- 我问他,你看完了没,我怎么觉得全程紧张。他说没……停在哪儿了?停在汤姆·瑞普利和迪克·绿叶同坐一条船上的时候-_-
直男的审美啊。

Friday, August 19, 2016

包仔最近喜欢的儿歌

在渥村免费的幼儿资源还是很不错的,自从包仔白天只睡一个午觉以后,我都尽量在上午带他出去,下午在家。一周五天,两天去家附近的早教中心举办的游戏小组,一天和外婆视频,一天买菜,还有一天去图书馆听故事。偶尔妈妈们组织搞个活动,或是门训小组。总之想办法丰富起来,这样我也好带些。
包仔并不是天生外向的孩子,如果搁在国内,早就一个个“内向”、“怕羞”的标签往他身上贴了。身为父母一开始当然也对他动不动就抱大腿、痛哭流涕的场面感到不好意思,不知所措。但时间久了,也慢慢学会尊重他天生的个性,多给他时间适应观察,我们也尽量做到不和旁人比较——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父母天生就会的,需要不断自我提醒。

许是慢慢长大了,见得多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总是愁眉苦脸的小婴儿了。现在去早教中心的游戏小组,玩的积极性大了很多,会自己主动发掘新的兴趣点了,还会高兴大叫大笑,而和其他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唱歌,也从旁观者渐渐过度到参与者了。我发现的确小朋友们都喜欢反复唱的那几首歌,配上动作最好,这几个月来来去去就这几首是特别受小朋友喜欢的,Zoom Zoom Zoom, We are going to the moon;Sleeping Bunnies;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it……又押韵,重复的字词又多,还有有趣的动作(小朋友的笑点真的很低)。这几首我在家也经常会和他唱,他比在外面做得还高兴。

最近有首新歌,我特别喜欢,包仔也慢慢爱了起来,歌词很逗,喜感十足,配上滑稽的动作,真是嘻嘻哈哈一大片的效果。
Down in the jungle where nobody goes
There's a great big gorilla, washing his clothes/hands/feet/hair...
With rub-a-dub here, and rub-a-dub there,
That's the way he washes his clothes/hands/feet/hair...
He goes boom boom, zoom zoom, boogie woogie,
He goes boom boom, zoom zoom, boogie woogie,
He goes boom boom, zoom zoom, boogie woogie,
And that's the way he washes his clothes/hands/feet/hair...

很可惜在这里没有办法找到很好的中文游戏小组,以前去过一个,也是在同一个场地,中文的游戏小组在唱歌(居然是老师放手机音乐带着唱的)、游戏设计上,都比本地的要差一大截。奶奶带来的火火兔里的歌,也是新旧参半,也许我需要找找更好听的中文歌,多和包仔在家唱唱。

Sunday, August 7, 2016

别问做家庭主妇值不值

纸心录开篇写这内容,主要原因如下:
一、我自己目前是全职带娃,所谓家庭主妇,家庭妇女,或者无业游民——我想这几个称呼,很可能在大多数中国长辈甚至同辈的眼里,是同义词;
二、最近刚被本意肯定是爱我的亲戚长辈们关心过,还有温度呢;
三、很久没有写博客了,觉得有理由重新开始。

就我看到的文章,对于家庭主妇,基本持理解状态。更积极一点的,或是本身就是的,肯定用“全职带娃”这几个词,好像“家庭主妇”更多用于旁观者的描述中。如果用“家庭妇女”,那就好像自动带了一丝语气,有点微妙。而“无业游民”这几个字,如果不是隔着什么关系面子,恐怕早就兜不住了。双方辩论已经很多了,我一个新手妈妈也没什么更特别的可以补充,仅就我自己经验而言,谈谈我的感受。

我家亲戚,包括我妈,早就对我“在家呆着不工作”有想法了,越是亲的越是说得凶。公婆心里肯定有想法,虽然说“你喜欢就好”,但是表情语气摆在那里,不过人家有想法也可以理解。我妈那边的亲戚,最近不抓着机会和我谈了谈,大致意思无非是,以后还是要出去工作,否则和社会脱轨,而且受教育那么多年,在家作家庭妇女委实可惜不值当,然后帮我想了一些谋出路的点子。不过也说,“我们这是随便说说”,但也说了个把小时。当然了,这些话的背后,我敢肯定是出于善意的,希望我过得好。但这个“好”,却是世人眼中的好罢了。我妈呢,针对这个问题,早就和我谈过、严肃谈过、谈到我觉得委屈哭出来过。现在呢,因为孩子不过一岁半,人在加村确实没什么人“帮带孩子”,问题暂时搁置。

这次和亲戚聊天,大部分情况是他们发表意见,我在旁吸收附和。首先,这不是一场辩论,甚至也不是一场交流,因为他们已经自己把论题论点、如何立论、如何结论,全部搞定了,正反方不需要交锋,双方会晤愉快和平,最后就是期待着我在来年用行动为正方的获胜加一份附录。我也没想和他们争辩,因为这次我自己的关注点,并不是在“值不值得”上。

我发现,从“家庭主妇”这个话题可以引申出许多来。这次最让我讶异的,是在场三位长辈(两位亲戚一位亲戚朋友),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你喜欢吗?在他们为我畅想的人生蓝图里,也是没有人问过我:你喜欢以后做什么?

这是很有意思的。他们知道我是本科四年、研究生一年半都是念的传媒,于是首先基调早就帮我定好了:国内知名大学(虽然我们学校传媒专业老实说真的……)本科、国外大学硕士,这么多年所谓的精英教育(我自己真的不这么认为……),最后却落得一个家庭主妇的身份,太可惜!

接着呢,默认语境是:我以后肯定还得干传媒,否则对不起近六年的时间。遣词造句上也是有甄选的,“……也不能说是浪费吧,但你肯定能够再想办法”,就是,像我们读传媒的,一听就知道,“也不能说是”后头加个“但是”这种句式,那背后不就是原来那意思吗?不是百分百也是七八成吧。

自然而然,他们引导的方向就成了,希望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让我有所反思,进而向着他们为我提出的方向努力。毕竟,他们是长辈嘛,走过看过的都比我多。我这点也是赞同的,而且这些人生阅历,好好吸收肯定有帮助,换个角度看总能带来启发。我也一点不觉得这些我是不需要的,比如,他们认为我在这段时间应该不停歇保持记录的习惯,我觉得很对,于是很惭愧把停止几年的博客再想开始。

但很可惜,他们没有通过这次聊天了解到,其实我早已不想做传媒了。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英语不是母语,更别说法语;也有主观因素,那就是我早就不知从何时起,对传媒再也没有当初纯真的想法,一片的热情。或许他们觉得这就是懒啊,正是在家无所事事造成的思维的愚钝、积极性的消殆,所以亲戚朋友才会说,工作的母亲也能兼顾家庭,身边事业成功的妈妈和子女关系依旧亲密,而且,“孩子们看见妈妈不在家里犯懒,也是好榜样”。

这不就是直接把家庭妇女和犯懒妇女划上了等号嘛。没人问我,你喜欢一个人带孩子吗,你对家庭主妇这个工作,有多投入?

可能他们委实觉得,我对我每天行程的轻描淡写,真的是没啥好挖没啥好谈的。

有一个问题,那位朋友问了我,问孩子的外婆不能来帮忙吗?我说我妈还上班呢,她说,家里老人真是宝啊,意思是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新手爸妈真幸福。站在他们的背景上,我理解这样的说法,毕竟父母那代也是,没什么产假,祖父母帮忙看孩子自己回去上班,是千千万万家庭共同的选择。后来我回她,“不过我自己还挺享受一个人带孩子的,因为可以自己说了算。”

这下有意思了,明显那位朋友愣住了。可能她没想到,还有我这样不领老人情的小辈。这个话题我这次不想深入,两代人有想法差异很正常,但我觉得起码可以试着理解彼此,不要马上划条三八线,泾渭分明。

回到另一个问题,就是长辈眼里的好,是“世人看为美”的——目标就是赚钱成名。当然没有那么露骨讲出来,但什么“我朋友做的类似行业……赚翻了”、“搜索一下本地名人,看看他们怎么起家,如果能够从他们身边助理做起,也很好”,这样的建议,你说我总结得对不对?

所以,我眼中以后想重新开始学习、工作的方向,是很不符合他们、背后世人,对“好”的期许的:不会赚钱(在学校当班级助理,怎么赚大钱?),不会出名(没有风风火火出差啊蜕变成独当一面女强人的前景)。这,“不好”。

聊天后我久不能寐。倒不是因为受了刺激,想以后该怎么赚大钱出大名,而是庆幸,幸好在上帝的眼中,普普通通的我,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但还是普通的我,不论我做什么,如果我喜欢我投入我愿意付出愿意摆上,家庭主妇也好,不赚大钱不出大名的普通职业从业者也罢,总有极其珍贵的地方。世界上普通人是很多的,而且我觉得大家要承认,普通人总比名人多,就算性格上再会争取,普通人总是比名人多。安心做好一个普通人,并不能说错;专心做好上帝的孩子,更是很难得。

这就是我想说的。不要问值不值得做家庭主妇了。不是其它什么原因(教育投资啊独立自强不怕老公甩你啊,或是想要多陪孩子啊不错过任何一个成长里程碑啊),而是问题就问错了。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偏好和热忱,如果想法不一致,很正常,愿意多了解,再好不过,但请不要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来用各种明喻隐喻等等方法来强迫大家想得一致。这点在很多问题上都适用,当然,什么是法律和道德,底线在哪里,是个很大的问题。

学会聆听学会包容,有思考有实践很重要。看,对我个人而言,我又开始了记录。